Google提供的廣告
- May 21 Wed 2014 23:38
電子書-黑天鵝紫水晶 (PDF版、ePub版)
- May 21 Wed 2014 23:37
電子書-芋仔番薯一家親 (PDF版、ePub版)
- May 21 Wed 2014 23:37
電子書-媽媽,謎啊! (PDF版、ePub版)
- May 21 Wed 2014 23:37
電子書-真相拼圖 (PDF版、ePub版)
- May 21 Wed 2014 23:35
電子書-浮生尋夢遊記選 (PDF版、ePub版)
- May 21 Wed 2014 23:34
電子書-泡菜公主打工趣 (PDF版、ePub版)
- May 21 Wed 2014 23:34
電子書-不可不知的韓國網路流行語 (PDF版、ePub版)
- May 21 Wed 2014 23:34
電子書-韓國人也會寫錯的韓語誤寫詞 (PDF版、ePub版)
- May 21 Wed 2014 23:33
電子書-教科書不教的韓語慣用語 (PDF版、ePub版)
- May 21 Wed 2014 23:33
電子書-一學就通的韓語文法筆記本 (PDF版、ePub版)
- May 21 Wed 2014 23:33
電子書-你不知道的韓國人與韓國文化 (PDF版、ePub版)
- May 21 Wed 2014 23:33
電子書-熟番社會網路與集體意識:台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(1700-1900) (PDF版、ePub版)
電子書-熟番社會網路與集體意識:台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(1700-1900) (PDF版、ePub版)
平埔(熟番)村社受到外力衝擊始於17世紀,尤其在清治時期(即17世紀末以來至19世紀末),其社會變遷之急速、社群互動之頻繁,為前所未有。本書以文獻紀錄、遊記、探險紀錄等資料為主,考察平埔社群的互動關係;一則描述外力介入前平埔族群彼此間固有的互動網絡,一則考察外力介入後不同村社如何在統治策略的操縱下,影響彼此的互動,並檢視過去有關平埔社群組織鬆散、各自為政的部落(tribe)社會特質成說的適用性。
本書從地域史與族群關係史的觀點,檢討平埔族群的人群組合原理暨外力對平埔社會關係的影響。除了藉由清治下「社」的多重性質之釐清,了解平埔社群關係,勾勒平埔村社關係發展軌跡並釐清社群互動因素外,並以見於文獻資料的平埔跨社群遷徙活動,呈現平埔族群的社會網絡展現方式。平埔族社原以各自的生活領域為核心,並視周遭人群為異文化的世界,隨著17世紀中葉外力入殖,尤其在清廷邊疆控制力的擴充,以及漢人優勢社會的形成過程交互作用下,逐漸跨越單一的部落認同,發展出熟番集體意識;熟番我群(we group)與漢人、生番他者(otherness)之分逐漸成為對比。而隨著平埔人群逐次成為台灣社會的少數族群,這一與漢人社會競爭失敗的生活經驗乃產生共同的行動基楚,並引發他們一波波再造新生活園地的企圖。由於這些部落內部的變化由來並非自發,而是與部落外部環境的發展因素相互作用,兩者同時促使變化的最終實現。
- May 21 Wed 2014 23:32
電子書-成吉思汗(影響世界的人) (PDF版、ePub版)
- May 21 Wed 2014 23:32
電子書-臺灣史話 (PDF版、ePub版)
電子書-臺灣史話 (PDF版、ePub版)
這是一本以普通民眾為對象的通俗臺灣歷史書,但是歷史學家、人類學家也可以用輕鬆的態度來讀一讀。臺灣史話的範圍不但多而且雜,本書以史事的重要性及趣味性為選擇的條件,從原住民在臺灣居住下來到日本對臺灣統治的結束為止,以史事發生的先後來安排敘述的順序。 臺灣原住民族是從哪裡來的?與南島語族的關係如如何?中外學者有許多不同的說法。
根據近來基因科學所證明的,現代人類均來自非洲東海岸的同源說,作者在書中提出一個新的看法:包括臺灣原住民的南島語族都是直接來自非洲東岸,不但由於之後的地理阻隔而沒有與其他人類交流,而且因為其氣候與自然地理的相似,而能將其東非原始的一些語言和生活習俗共同的保存下來。臺灣原住民的南島語,應該不是與南島民族交流的結果。
- May 21 Wed 2014 23:31
電子書-達悟族的精神失序:現代性、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 (PDF版、ePub版)
電子書-達悟族的精神失序:現代性、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 (PDF版、ePub版)
本書探討蘭嶼達悟族高比例精神失序的歷史社會根源,以及精神失序者的疾病歷程、主觀經驗與日常的社會文化處境,主要分析焦點在於社會變遷所形塑的文化建構、現代醫療與疾病受苦的相互關係。
全書分兩個部分,第一部重點是分析達悟人高比例精神失序的結構根源,並回應生物基因論、環境論、建構論三個對精神失序的研究取徑,對本體的預設、認識論不同的立場,釐清各自的貢獻與限制。全書延續建構論的基本洞見,結合「社會受苦」的概念,避免淪入相對主義,以探究達悟族所面對的快速社會變遷與精神失序的關係。第二部主要是回應既有文獻對文化「本質性」與文化「同質性」的不當假設,進而從社會變遷的分析角度,探討達悟傳統文化、基督宗教、現代精神醫療在處理精神失序上的可能定位與限制。
- May 21 Wed 2014 23:30
電子書-黑色的翅膀 (PDF版、ePub版)
- May 21 Wed 2014 23:30
電子書-黃崑巖談有品社會 (PDF版、ePub版)
- May 21 Wed 2014 23:30
電子書-畫說水滸人物 (PDF版、ePub版)
電子書-畫說水滸人物 (PDF版、ePub版)
《水滸傳》的木刻插圖是在明萬曆年間正式登場的,當時三大刻印流派之一的建安派,因投注較多心力於《水滸》的木刻插圖,建立了獨具一格的插圖風格——上圖下文。此種圖文並茂方式,古樸易懂,深受市井小民喜愛,不僅成為建安版的特色,也帶動《水滸》插圖的風氣。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明末清初畫家陳洪綬所繪製的《水滸葉子》。
所謂「葉子」,乃是一種博戲或行酒令用的紙牌。天啟五年(1625),陳洪綬以四個月的時間繪出《水滸葉子》,供友人周孔嘉市售,以解燃眉之急。沒想到竟成市井小民的最愛。《水滸葉子》廣為流傳後,崇禎六年(1633)及崇禎十四年(1641),分別由新安派木刻名手黃君倩和黃一中鐫成木刻版畫。
- May 21 Wed 2014 23:30
電子書-陳維昭回憶錄:在轉捩點上 (PDF版、ePub版)
- May 21 Wed 2014 23:30
電子書-荊棘之道: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 (PDF版、ePub版)
電子書-荊棘之道: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 (PDF版、ePub版)
1933年成立的「台灣藝術研究會」及其機關誌《福爾摩沙》,匯育許多優秀作家,堪稱台灣日語作家最重要的文學搖籃。在東京以留學生為主的這股台灣文學運動,追溯其源頭可上溯到1920年代初期,謝春木、王白淵等人為代表人物。他們以反殖鬥爭為標的,有意無意播下的文學種子,在《福爾摩沙》時期首次吐露文學的蓓蕾,到「文聯東京支部」時期在跨域文化運動中盛開,其充滿能動性的文藝精神一直延續到文化控制嚴峻的戰爭時期。本書以獻身累積文學史重述基礎工程之一粒砂土自許,企圖從旅日作家的精神系譜、跨國左翼文藝活動之交流、戰時體制下的國
作者簡介:
編者簡介